2025年8月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宾馆组织召开工商管理学科“十五五”发展战略研讨会,聚焦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四大领域。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近4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共同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新路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丁烈云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丁烈云院士强调,基金委的学科战略规划工作是加快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各学科协同共进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基金委近年来实施的重要改革举措,均旨在优化学科布局、激发创新活力,为学科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更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带来的研究范式变革,系统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效能。许晓东副校长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向与会专家致以诚挚欢迎,并指出学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与交叉研究的长期支持,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体系协同效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期待大家围绕学科发展重点、方向和治理机制等畅抒己见、集结睿思,助力中国特色管理学科体系建设与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优化,推动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杨治院长介绍了学院及学科发展成果,诚挚邀请专家贡献智慧,推动工商管理学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共同谱写工商管理学科新篇章。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主持。
会议设置大会报告、专题报告、自由讨论和圆桌论坛四个环节。
大会报告环节由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李垣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作题为“战略与组织学科规划的任务、工具和举措”的报告,呼吁战略规划应面向国家需求、服务企业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及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他回顾了“十四五”战略规划在五个方向、54个优先领域的布局,涵盖微观基础层面的组织行为模式、组织管理层面的新型组织属性、技术驱动层面的新技术与企业融合、制度环境层面的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创新以及国际发展层面的国际化情境技术与战略等方面。强调优先资助领域布局具有双重价值,未来应构建新发展情境下的学科平台,促进学科交叉,提升科研队伍质量,构建世界认可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清华大学徐心教授作为基金委工商管理学科“十五五”战略规划负责人,以“工商管理学科‘十五五’资助战略研究”为题作报告。他梳理了学科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规划组专家构成与工作计划,回顾了前期系列研讨会,系统汇报了文献计量结果,热点前沿主题,并对重点和重大项目选题提出建议,最后基于问卷和专家座谈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北京大学张志学教授聚焦智能技术驱动的组织管理研究,作了题为“智能技术驱动的组织管理研究”的报告。他指出工商管理研究应识别并研究重大前沿问题,通过学科交叉建立创新组织理论,服务国家智能战略和经济主战场。当前组织管理学科基础存在局限,需强化战略、组织与行为学科的范式。组织行为研究应关注人机协作新方向,更新研究范式。例如,通过机器学习在组织与战略管理领域实现理论创新,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员工离职预测模型以提高管理效率。他强调中国学者应回归基础,借助先进方法开展前沿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井润田教授以“探索创变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前沿”为题,指出组织理论核心在于提升组织智能以克服人类有限理性。当下创变时代环境动态性显著增强,传统计划变革理论难以适配数字化转型情境。在组织决策领域,人工智能实现了从感知、解释到行动的全面应用,并呈现出独特的决策风格连续体。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方式发生转变,数据驱动模式由“工程师主导”迈向“用户主导”。他提出人工智能正推动组织形态创新,流程从标准化逐步发展为自适应。他强调人机共智的组织决策理论、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组织变革理论范式转变等研究方向,为中国企业构建全球化运营组织能力提供方向指引。
专题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方伟校长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龙立荣教授以“数智化时代组织行为学的挑战”为题,剖析了数智化时代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结构、团队构成、领导模式、任务设计、分配公平及研究方法等范畴面临的多重挑战,强调人机协同成为新常态,呼吁组织行为研究适应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组织形态与管理实践。
清华大学李宁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组织理论创新”为题,探讨了AI时代组织理论的局限性与创新,指出传统理论难以解释人机协同决策、动态任务分配等新现象,提出“生成式理性”、“液态组织等新范式”,倡导构建融合人机协作的新组织理论框架。
清华大学姜铠丰教授聚焦“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系统回顾了2020-2025年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与基金资助动向,指出未来研究将聚焦于传统人力资源模块优化、新型科技(如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战略情境下的深度应用以及多元价值平衡四大趋势。
华中科技大学杨治教授则以“AI for Science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题,分析了2020-2025年顶级管理期刊中人工智能相关战略管理研究,指出人工智能主要作为数据分析工具、研究情境、理论变量及范式变革方法被使用,强调其在颠覆经典理论假设、揭示新机制及拓展理论边界方面推动着战略管理研究的创新与深化。
自由讨论环节由中山大学秦昕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十五五”战略规划积极建言,议题聚焦组织理论创新突破、研究范式转型变革、学科研究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等关键领域。
下午举行的圆桌论坛设立四个分会场,分别围绕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构建开放可持续的学术对话机制,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
组织行为学领域圆桌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刘智强教授主持,主要专家包括北京大学张志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龙立荣教授、中山大学秦昕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新安教授、北京大学董韫韬教授和重庆大学张勇教授等。本论坛紧扣现实问题、注重跨学科合作且强调方法与工具创新。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指出复杂动态场景是推动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未来研究应深入真实场景,探索复杂情境下的团队建设过程、决策逻辑与信任机制;跨学科合作是必然选择,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助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学术贡献;人机协同作为前沿主题,需重点关注人机混合团队等关键议题,以回应学术挑战并支撑国家战略。同时,专家指出,组织行为学要响应国家战略重点议题,如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研究应急协调机制等。在研究范式方面,方法创新与数据平台建设是基础支撑,应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建立自主数据平台。此外,学科发展需增强社会影响力与人才吸引力,展示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未来,组织行为学发展要立足现实、回应战略、跨学科合作、方法创新,展现学科价值。期待各方携手努力,在新时代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且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成果,推动学科不断向前。
组织理论领域圆桌论坛由清华大学李宁教授主持,主要专家包括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井润田教授、清华大学胡佳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贾明教授、山东大学唐贵瑶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陈杨教授等,共同探讨组织理论前沿与发展。各专家围绕着新时代背景下组织理论的发展、聚焦组织在当前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学科方向界定、组织理论构建、数字化转型规划、研究方法和应用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陈国权教授针对中国企业生产安全问题,强调应充分重视组织内部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联,关注组织发展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凸显组织理论在解决组织生存发展安全问题中的关键作用。陈杨教授阐述传统制造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及其路径机制,并倡导应以提出全新理论或整合现有理论框架为基石,融合其他学科思维模式,如引入Design Science等新研究范式,推动组织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胡佳教授倡导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应加强相互借鉴与融合,并指出当前组织理论领域的边界相对模糊,学者们需先深入行业进行扎根研究,从中孕育出理论创新成果,随后再逐步提升理论普适性。贾明教授提出组织理论需适应全新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应着重关注人口负增长、低空经济等新兴问题。唐贵瑶教授探讨可持续制度逻辑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提出可持续管理评价指标研究及企业落地必要性,助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井润田教授则指出自主知识体系重要性及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强调理论需在对话竞争中产生,不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李宁教授则聚焦组织理论指导人工智能在组织实践中的应用,阐述中国的技术和合作模式等优势,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此次交流为组织理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助力学科开启新征程。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圆桌论坛由浙江大学谢小云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包括武汉大学李燕萍教授、北京大学姜铠丰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刘军教授、南京大学贺伟教授、东北大学贾建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焦豪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张光磊教授等。本论坛聚焦学科发展逻辑与国家战略需求适配,围绕六大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李燕萍教授提出需以2035现代化目标为引领,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教育科技一体化推进、老龄化问题应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协同及本土知识体系构建等关键领域。姜铠丰教授强调科技与民生研究需回应国家战略,探索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模块的应用。韩翼指出需关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创新平台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涵盖平台机构的激励模式、考核机制与改革举措等,助力国家创新体系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韩教授还倡导人工智能应与领导力深度融合,关注数字化转型下领导力研究,进而引领企业应对趋势变化。张光磊教授主张打破学科边界,强化学科交叉研究与国际合作。贺伟教授倡导在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下,学者需注重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导向型研究平衡,兼顾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关注技术变化赋能人随技术的协同变化,鼓励采用大而新的数据拓展人力资源主题(例如老龄化、非典型雇佣模式下的员工福祉)的理论边界。刘军教授分析内卷现象并展望人机协同未来。焦豪教授聚焦智能经济、低空经济、零工经济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通过构建可持续的平台生态系统,赋能人力资源体系创新。贾建锋教授呼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人力资源领域研究需自主转变研究视角,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研究方法上需关注数据智能与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等破解数据孤岛的关键技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共识强调需立足本土实践,推动管理理论创新与国际化发展。
战略管理领域圆桌论坛由同济大学谢恩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包括吉林大学蔡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垣教授、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方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杨治教授、中山大学李炜文教授、上海大学于晓宇教授、浙江大学杨俊教授等。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形成高度共识: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战略管理学科的学术研究需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耦合,学术视野应聚焦扩大内需、破解产业“内卷”、优化政企关系等国家重大经济议题。尤其在当下地缘政治格局加速重构的关键时期,深入剖析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全新战略路径、着力构建安全稳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已然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各位专家既深入剖析其赋能企业战略决策、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巨大潜力,也明晰其可能引发的产业结构固化困境与伦理风险。与会学者一致呼吁,学术研究应跨越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认知边界,将其视为“人类”能力的延伸,并系统考察其对战略管理底层逻辑的颠覆性影响。此次研讨助力阐明理论创新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的关键路径,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战略管理学科发展锚定新航向。
闭幕式由南京大学贺伟教授主持。各圆桌论坛主持人刘智强教授、李宁教授、谢小云教授和谢恩教授分别向与会专家学者汇报各领域讨论成果,内容涵盖学科战略定位与前沿方向、研究范式创新与学科交叉创新等方面。“十五五”战略规划负责人徐心教授作总结发言,集成与会专家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杨治院长致闭幕辞,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并祝愿工商管理学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