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周年专访 | “华山工匠”许震生校友:匠心筑梦,医路前行

4686
来源:华理中澳合作MBA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王威林


他自称出身农民,却创造了核医学界的奇迹;他没有学过医,却是全国著名三甲医院的科主任;他虽然离开了核医学一线,但业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他就是原华山医院PET中心主任、现华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许震生同志。他也是我们华理商学院中澳合作MBA项目Intake7班的杰出校友。



一、科室“永远的小伙子”

没有人知道他每天睡几小时,因为不管是早晨,还是晚上只要你到PET中心来,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为了科室发展,许主任可谓呕心沥血。


当年Biograph 64PET/CT从拆机到安装、到正式投入运行计划用时17天,硬是提前8天完成了安装工作并投入正式运行,负责安装和设备调试的美国工程师也为之感动,说“不可理解的中国人”。任务重、时间紧,他时而在室外指挥吊装,时而在机房指挥调试。在华山医院安装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天里,对许主任来说都是工作日,每一顿饭都是匆忙扒几口就投入繁重的工作中去。科室的同事都感慨于他的敬业和身体力行的作风,笑称他是科室“永远的小伙子”。正是因为有了许主任的指挥与带领,华山医院PET中心创造了许多个国内第一:国内首批引进PET单位,亚洲大洋洲第一家引进16排及64排PET/CT单位,国内第一家PET/CT年检患者过万的单位,单机病人数世界第一、国内第一家营收过亿的PET中心,完成实验室GMP认证、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GMP认证的医院。


二、新时代的“关云长”

许主任注重管理的细节,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他心中始终装着患者,一切行动也都围绕着患者。为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许主任带领PET中心规范就诊流程、优化就诊环境,主动采集病史,为患者解读报告,这不仅有利于诊断,也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减少误解,防医患矛盾于未然。

为了方便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许主任二十年之前就要求PET中心坚持每天早上六点钟开诊;为了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坚持每周工作六天。为了患者,这里的医生有时甚至加班到凌晨一点。


三、大小事都要操心的“大家长”

任职期间,许主任拒绝了无数次高薪、高职的诱惑,16年来专注华山医院PET中心的管理和团队建设,提出了许多可供全国借鉴的管理经验。在许主任的带领下,PET中心集聚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充满活力的医技队伍, 医、教、研全面发展。

在加强业务管理的同时,许主任更是一位贴心的大家长,给予中心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职工上班时间太早,大家吃早饭没胃口,许主任每天四点多起床,拌好凉菜给大家配早饭吃。员工买房子、婚姻大事甚至小孩找学校都是许主任关心的重点。他总是笑嘻嘻地说:“没事,谁让我是主任呢!”

他就读中澳MBA项目后,推荐了许多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来攻读华理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在中澳合作MBA项目迎来25周年的今天,我们专访了这位敬业、精益、专注、具有创新精神的华山工匠。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感言。


四、感言


我是许震生,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中澳MBA (Intake7)学生,曾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特需门诊部、体检中心主任。值此中澳合作工商管理(MBA)硕士项目25周年庆典之际,我内心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回首往昔,母校的求学岁月如同一片璀璨的星空,照亮了我人生的前行之路。


01、职业成就

我因长期从事国有企业管理,又跨行到医疗行业从事公立医院项目、科室管理;在医疗事业的前沿阵地上,我深知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华理中澳合作MBA项目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我在公立医院的科室管理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不断创新并业绩斐然。我所带领的科室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并创造了多项亚洲之最。在PET检测技术初创的十年中,国内同行中有超过一半的科主任参加过华山医院PET中心举办的业务培训,也得到患者和体检者们的一致好评,社会效益显著。更令我自豪的是:在我经历的二十多年的医院科室管理运行中,我和我的科室同事们共接待了二十余万位患者和体检者,无一起医患纠纷,创造了奇迹!


02、求学收获

在华理求学的日子里,我不仅系统学习了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更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破解难题,使我在公立医院这片沃土里取得可喜的成绩。母校的老师们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悉心教导着我们每一位学子。他们的谆谆教诲,如同一盏盏明灯,指引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我从零散的管理经验中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从对市场的感性认知升华为对战略发展的深刻思考。课堂上,同学们热烈讨论,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实践中,我们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提升能力。


03、感恩母校

如今,我已从热爱的医疗岗位上光荣退休,但并未停下脚步,依然积极参与民营医院的管理与发展,在忙碌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与快乐,继续为我国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母校的精心培育。母校赋予我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卓越、永不言弃的信念。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要向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这两所母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母校给予我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感谢同窗们一直以来的友谊与支持。愿华理商学院的中澳合作MBA项目蒸蒸日上,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在未来的岁月里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