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越来越“看不懂”的消费者 | 复旦MBA公开课报名开启

3174
来源:复旦MBA项目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杨继尧



从土味奢侈品到虚拟商品,从反向旅游到蹭老式消费,新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届消费者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吗?


今天,与复旦管院市场营销学系青年副研究员余伊琦老师的一起洞察消费者行为背后的人性本质。


余伊琦

市场营销学系

青年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行为干预,消费者福祉


猎奇的虚拟商品,从小众喜好走向“爆款”

如果花5角钱买一份好运喷雾,为亲友送上“一喷升职,二喷加薪”的祝福,你会心动吗?如果花1角钱拍下“爱因斯坦的脑子”,给备战迎考的孩子“智商+10086”,你会买单吗?

看似猎奇的虚拟商品,在网购平台正从小众喜好走向“爆款”。

为什么“无意义”的虚拟商品大受欢迎?为什么“闲学”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余伊琦老师分析、探讨了这些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感性与理性:

“注意力”是商家和媒体们都在抢占的稀缺资源。这类“虚拟商品”的一些特点本身就自带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出圈属性。消费者认知和信息处理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正是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认知不那么相符,所以能从一众传统商品中脱颖而出,让人注意。


与此同时,消费者会更快和更多注意到与他们自身相关的产品和信息——“一喷升职,二喷加薪”“智商+10086”这些都是很多消费者生活中时刻关心的诉求和痛点。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就是要抓住消费者的心。


图:摄图网


AI商业创新,不是盲目跟随技术潮流


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频上头条,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词。


AI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企业在未达到一定规模时研发投入有限,无法负担新技术投入所需的、昂贵的数据和算力成本。如果盲目紧跟技术潮流,企业或会付出代价。


如何应对这类挑战?如何提升将新技术转化为商业创新的能力?在《解放日报》记者的采访中,余伊琦老师带来以下创见与建议:


面对这一难题的关键,还是要在理解技术和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拥抱技术,然后在技术、市场和企业自身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研究也好,面对技术革新也好,企业要保持敏锐,更要走入人群,不能脱离实际。冷静地回归到对不同人群细分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的研究。基于这些需求,去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


就像为什么拼多多、快手、抖音等能够在近年脱颖而出?这跟它们关注到了人们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而它们关注到的可能是一个受众更多、潜力巨大的市场。


图:雷递网


对消费者行为感兴趣?

来8月11日复旦MBA公开课现场,

与余伊琦老师一起

探索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消费现象!


扫码报名

期待在课堂上见到你!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

你对消费行为的看法和疑问,

有机会获得余老师现场解答哦!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