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杜德尧:遗传学博士毕业后再读商科

5268
来源:北大汇丰MBA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杨雅欣



从2004年踏入大学校园开始,杜德尧就与生物科技结下不解之缘。从本科、硕士、博士再到就业的十余年坚守,他用“顺理成章”四个字简单概括。


从对所报考专业半知半解到醉心钻研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行业资深人士,他幸运地在摸索中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


十余年过去,杜德尧初心不改,不仅在个人发展的路径上持续蜕变,也始终探索着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回馈途径,加入蓝晶微生物。“缔造一个产业,开创100个产品,影响50亿人”,这是公司的愿景,也是他关于事业与人生的远大追求。


为了能进一步实现目标,他来到北大汇丰MBA,以空杯心态重新出发,以积极姿态谋求变革。


开创100个产品 影响50亿人


源于年少时期懵懂的专业选择,杜德尧在生物科技领域持续深耕,不仅一路闯关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生物遗传学博士学位,也如愿完成学生时代获得教职资格的目标,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平台贡献过一己之力。


“如果想在生物科技的研究领域发展,拥有博士学位是基础门槛。”对他而言,这些经历与选择称不上坚持,而是顺理成章,沿着当时生物科技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步步循序渐进。


但生活中很多事都难以预料,曾经期待的研究员工作让他渐渐产生了新的想法。反复权衡后,他遵从内心的召唤,放弃了令人艳羡的编制工作。


“我无法接受安逸,虽然出来创业风险很大,但还是想出来闯一闯。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博士毕业,我仍需学习商科的知识。”


2018年,杜德尧加入初创企业蓝晶微生物,公司业务方向属于合成生物学领域。公司成立6年来,先后完成了总额超15亿人民币的融资,获得了2021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 Smartest Companies”,2022年《财富》“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创业公司”等荣誉称号。


提及公司与工作,杜德尧格外兴奋。


“我们有一个美好的百年愿景,希望能缔造一个产业,开创100个产品,影响50亿人。”


他自豪地表示,“经过多年探索,公司首条产品管线——海洋可降解材料蓝素™️PHA即将规模商业化落地,它可在一次性餐具、包装、农业、汽车、医疗、纺织等领域‘大显身手’,助力全球节能减碳,共创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比起设定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与计划,杜德尧更愿意将自己人生与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表述为“被事件本身推着前行”,专注于做好当前的事,让时间发酵,让实践给出心中想要的答案。


做有意义的事


2018年,当杜德尧加入蓝晶微生物时,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属于小型初创企业,前行道路曲折。


回忆起加入的理由,他的答案简洁明了,“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做点有意义的事。”


2019年至2021年,公司处于艰难摸索时期,资金方面较为困难。在此期间,杜德尧带领团队攻克了重重困难,完成既定的新产品开发目标,为公司开拓了新的产品方向,帮助公司完成了关键的一轮融资。


“在开发流程中,越往后投入越大,但决策流程越往前越重要。如何做好产品的组合管理是新产品开发的痛点和难点。所以早期的信息准确度特别重要,当然还要有对产业的深刻认知。”


为此,杜德尧在非常早期的时候便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地率先组建起市场分析团队,为决策提供支持。不仅解决了自己工作中面临的痛点难点,也为新产品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极大帮助。



这件让他颇为自豪的事发生在他从研发转型做产品经理的过程中。事实上,作为公司早期核心初创成员之一,最初他以高级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到团队之中,做着自己擅长的研发工作。


“但研发只是产品开发的一部分,产品要想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还有很多其它要素。于是我选择从研发转型做产品经理,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四年时间,从研发到产品经理,杜德尧的转型之路不止于此,做公司与做技术是有所不同的,想要完成全面的转型,管理一家公司,各个领域都要清楚明白。在公司需要时,他曾做过行政、财务的工作,也负责过与政府对接的相关事宜。


“这些工作我不做也总得有人来做,主动承担起责任,多做尝试,对自己也是一种磨砺和成长。”


他曾反复强调自己无法接受安逸,“社会、科技在迅速变革,安逸躲在自己的舒适圈大概率会被淘汰,所以要折腾,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哪怕撞得头破血流。”


莫卷人生卷读书


一份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一定是与个人价值观相契合、有挑战性的,这能够让自己获得价值感、成就感,帮助实现个人成长。


在忠诚陪伴公司成长的过程中,杜德尧也收获颇丰。如今,他是蓝晶微生物的产品副总裁,从个人贡献者(研发)成功转型为管理者。


身份转变带来能力与思维方式转变的需求。


作为微生物遗传学博士,杜德尧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无疑有着一定的专业话语权,但在经济、管理领域,有太多未知等待着他去探索。


“新的岗位需要的知识结构完全不同,记得在我尝试组建一个产品开发团队时,最初团队的业绩很一般,团队成员之间也不是很融洽,这让我一直十分苦恼。我有技术的专长却对管理的工作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合理制定团队目标,激励团队共创,也不知道该如何调解团队关系,打造良好的团队文化和氛围。”


从技术转到管理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仅凭个人摸索或零散的公司培训可能并不足够。杜德尧希望通过再读一个MBA硕士,系统性地向领域内的学术科研专家学者求教,向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过来人”取经,弥补自己相关知识体系与能力上的短板。一寸月光万里路,莫卷人生卷读书。


他认为,再获得一个学位已经不是最首要的目标,学习的价值在于提升自我认知,“知道自己不知道。”


今年,他如愿以22级MBA新生的身份,正式加入北大汇丰,再次开启他的求知求学旅程。


至于为何选择了北大汇丰?杜德尧说自己一直对北大汇丰有所了解,“我妻子毕业于北大深研院,通过她我认识了很多北大汇丰的朋友,他们非常出色,都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这让我非常向往北大和北大汇丰,希望也能在这样一个好的平台上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以供未来所用。”



当时间的转针拨回求学时期,杜德尧认为自己经历了从刚上大学对所学学科的懵懵懂懂,到硕士阶段渴望跟进生物科学研究前沿,再到读博阶段淡定埋头做科研、争取拿到学位的心路历程。


如今他整装再出发,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期待系统性拓展能力边界,在交流学习中扩宽视野,看到更远阔的世界。


让初心与情怀落地


入学北大汇丰MBA的几个月里,杜德尧有诸多感触。


“第一印象就是同学们太优秀了,大家积极向上,学习热情饱满。”


他笑着说道,“记得刚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我本以为只是简简单单介绍一下,结果各小组都精心准备、超认真对待,可谓‘花样百出’。”



此外,在职MBA同学们大都顶着极大的压力来学习深造,不仅有家庭要照顾,还有无尽的工作事项待安排。


北大汇丰MBA课程有许多团队协作的任务,他记得有次为完成小组任务,大家挑灯夜读、讨论至深夜,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股认真的劲头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精神,让他十分动容。


当初组建产品开发团队时让他苦恼的团队管理问题也在北大汇丰MBA《管理者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当时任教授分享了‘团队的四阶段理论’,指出团队建设分为组建期、动荡期、规范期、高产期四个阶段,让我豁然开朗,对团队管理产生了全新的认知。”



短暂却精彩的几个月学习也让他对未来的求学之旅满怀期待,“期待与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努力完成学业,传承北大的独立思考精神,特别是听完海闻老师的北大历史和精神讲座后,常常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北大人。”


学习工作之外,运动是他的爱好和解压方式,踢足球、马拉松、爬山等均有涉足,也曾完赛过十几个全马。



因此他也格外期待在这所“商界军校”任凭驰骋,强健体魄,野蛮灵魂,并在明年代表学院参加戈壁挑战赛,超越和突破自我。



而关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构想,杜德尧没有转换赛道的想法。对于所在行业与公司的发展他信心满满。


“麦肯锡认为,全球60%的产品可以用生物法生产,未来10-20年,与材料、化学品和能源相关的合成生物学市场预计拥有2000-3000亿美元的空间。我国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将合成生物学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方向之一。这些都足以证明合成生物学行业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产业大有可为,相关从业者也该大有作为。”


在他看来,考进北大只是起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终身学习’就是‘日拱一卒’,时间长了,再小的进步也会产生价值,类似于投资学里的‘复利效应’。”


他希望未来离开校园后,自己也能一直秉承北大的独立思考和评判精神,做一个合格的北大人,也希望能带着在北大汇丰MBA所学到的系统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为“缔造一个产业,开创100个产品,影响50亿人”做出自己有限的贡献。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