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诚邀申报优青(海外)项目

6145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吕鸿鑫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17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Business School of USST)前身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1979年);1992年5月,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合并成立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院;1999年5月,更名为管理学院,2006年1月,与原商学院合并重组成立新的管理学院。其中,商学院始建于1988年,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管理学院,历史悠久,校友建树颇多,影响遍及五洲。

       管理学院学科覆盖面广,实现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模式,学科涉及四大学科门类。


管理学门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经济学门类

应用经济学

理学门类

系统科学

工学门类

交通运输工程学、系统工程(二级学科)


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

应用经济学(经济系统运行与控制)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系统科学评估结果为全国第 3 名,管理科学与工程评估结果为全国第 19 名。

       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 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 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 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11 个。


       2018年,学院通过国际权威精英商学院AACSB认证体系(大陆仅34所高等教育机构通过)。

       2021年,学院正式成为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的Full Membership和联合国“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ME)签署成员,充分体现了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实力。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277人,专任教师23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1人,副高级职称96人,中级职称104人,具有博士学位200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1人,王宽诚育才奖1人,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1人,机械部跨世纪人才学术带头人2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曙光学者4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市教育系统首届“科研新星”1人,浦江学者6人,上海市育才奖3人,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人,晨光学者2人,上海市扬帆计划4人。


申报条件


       2022年项目申报条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为准。


相关待遇


       项目入选者将享受以下待遇:

       (1)聘任为教授(上海市事业编制),享受上海理工大学沪江特聘教授工作待遇;

       (2)依托获批人才,组建团队,给予团队人员编制、经费等支持;

       (3)给予相应的实验、办公场地以及具有优势的科研配套经费(可一事一议);

       (4)聘期内享受60+万元的薪酬福利、120+万元的购租房补助;

       (5)高水平成功奖励以及上海市高水平创新团队资助;

       (6)享受学校中小学及幼儿优势教育资源和优先医疗服务;

       (7)解决本人、配偶以及子女上海市户籍;

       (8)解决临时过渡性住房(可拎包入住)。


申报方式

       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ishzhukai@usst.edu.cn,邮件名为“申报海外优青+学科+姓名”,简历中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

       并同时在邮件内容中单列:姓名、邮箱、身份证号。

       联系人:朱老师

       联系方式:+86-021-65710216

       邮箱:ishzhukai@usst.edu.cn

       微信:zhukaiUSST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